欢迎访问富营五峰茶官网!
品牌诠释
当前位置:首页 > 品牌诠释
五峰茶
作者:五峰茶浏览量:1010时间:2022-09-13 14:40:34

沧桑的古茶道和骡队马帮,诠释了五峰绵延至今的辉煌茶史。“有一条古茶道穿越沧桑,石板路写满祖先的悲壮。”“几多骡队,几多马帮,几多铃铛在山谷回响。”这是当代土家族作家甘茂华为茶乡五峰写的歌词。可以这样说,五峰与茶,相看两不厌;茶与五峰,双体而同生。

五峰盛产茶叶,西晋时期就有文献记载:“武陵七县通出茶,最好。”武陵七县之一就包含五峰属地。唐代五峰属于峡州之地,茶叶享有盛名。五峰是中国宜红茶的原产地。有学者最新研究指出:近代鄂西和湖南北部茶叶,集中到五峰渔洋关,经渔洋河、清江、长江,水运输往汉口。因此,五峰与武夷山、安化、羊楼洞一样,也是万里茶道的茶源地。 

五峰县图书馆研究员尹杰提供的资料记载:“1824年,广东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技工,来到五峰渔洋关设号精制红茶,较早的有钧大福、林义成、泰和合三个茶庄。嗣后湖北汉阳茶商义成生、仁华、志成等6家受其刺激,也去设庄。到民国初年,渔洋关有茶号22家。”可见五峰茶的影响所及。渔洋河中码头,一方犹如太极简图般的系船石,见证着“茶工万计,骡马千匹,木船百只,街市热闹,通宵达旦”的渔洋繁华。

近代湘鄂西茶叶汇集五峰渔洋关,再从渔洋关运往汉口,不仅有文字记载,还有古茶道、茶码头等物质遗存。记者在五峰茶马古道遗存较为集中的渔洋关镇采访,身临其境感受了横跨于渔洋河支流汉阳河之上的汉阳桥,汉阳河从柴埠溪景区方向汇入渔洋河,呈自北向南流向,临近渔洋关镇处,汉阳桥东西向横跨其上。为两孔石拱桥,桥面宽约4米,为褐色条石铺成,看上去异常坚固。桥一端为沿河公路,另一端与古茶道相连,延伸至大山深处。记者沿桥头古茶道走了数百米,古茶道杂草丛生,其石块铺成的石阶清晰可见,宽约两米,茶道旁边还有残存的药铺遗址和系马石。据同行的文物专家介绍,汉阳桥为晚清汉阳茶商捐资修建,为当年长乐县往鹤峰方向主要通道之一,也是古茶道必经之路。鄂西茶叶经汉阳桥到渔洋关,在渔洋关上船,输往汉口。 

1704年,诗人顾彩走完鹤峰至渔洋关的古茶道,在《容美纪游》里最早记载了五峰的茶叶贸易。实际上,茶与土家文化密不可分,漫山遍里的茶给土家人民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乐趣,他们爱茶唱茶说茶,留下了许多茶歌、茶诗、茶故事,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。土家族的茶歌有几十种曲牌,如《采茶歌》《小采茶》《阳雀采茶》《茶号子》等,“四月采茶茶叶长,姐姐妹妹两头忙。大姐忙来秧又老,二姐忙来麦子黄。”“吃你茶来领你情,茶杯照影影照人。连茶连杯吞下肚,十分难舍你人情。”这些活色生香的茶歌,既有生活的味道,又有爱情的吟咏,成为土家族文化的活力之源。上世纪50年代,该县七位在采茶比赛中获奖的土家少女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据此改编的现代京剧《茶山七仙女》轰动全国,传颂一时,与《洪湖赤卫队》等并称湖北京剧“三朵红花”。 

“茶是一种精神,一种象征,一种文化。茶是土家之魂。因为茶,土家人磨炼出了勤劳,熏陶出了朴实,并为厚重的土家文化奠了基。施茶、筛茶、敬茶、吃茶,以茶为礼,以茶为媒,以茶为歌,以茶为生,以茶为通往现代社会的绿色飘带,日落日息,三生三世,都未曾离开一个茶字。”五峰档案馆副馆长郭春雁深情地说。